正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翁升侠
生理学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医学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理解和职业技能的掌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中职生理学教学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既需要传递严谨的科学知识,又要兼顾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职业需求。以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及评价体系五个维度,对中职生理学教学进行反思与探讨。
一、教学内容:平衡理论深度与职业实用性
中职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指向职业应用,如护理、康复、药剂等岗位,这就要求生理学教学内容必须跳出 “学术化” 的框架,紧密对接职业需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存在两个极端:一是过度简化知识,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难以理解复杂的临床现象;二是沿用本科教材的知识体系,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使学生陷入“听不懂、用不上”的困境。
以“血液循环”章节为例,传统教学会详细讲解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动周期的每个阶段,却忽略了与护理操作密切相关的“血压测量原理”“静脉输液时的体位选择” 等内容。学生虽能背诵“心室射血期的压力变化”,却在临床实习中无法解释“为何休克患者会出现血压下降”。这启示我们:教学内容的筛选需建立在“职业岗位需求调研”基础上,对核心理论(如血压形成机制)保留必要深度,对次要内容(如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分子结构)适度简化,同时增加“生理学知识在护理操作中的应用”模块,让学生明白 “学什么、用在哪”。
此外,生理学与解剖学、病理学等学科的衔接也需加强。例如讲解“肾功能”时,若能结合解剖学的“肾单位结构” 和病理学的“肾小球肾炎”,就能帮助学生构建“结构 - 功能 - 疾病”的完整认知链,避免知识碎片化。
二、教学方法:突破 “讲授为主” 的单一模式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传统的“板书 + PPT”讲授模式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在 “神经调节”章节的教学中,我曾尝试单纯讲解“反射弧的组成”和“突触传递过程”,学生反馈“像听天书”。后来改用“情境模拟 + 动画演示”:让学生扮演反射弧的五个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模拟“膝跳反射”的过程;再通过 3D 动画展示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离子跨膜流动的动态过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理解程度显著提升。
案例教学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桥梁。在“消化和吸收”章节,引入“胃溃疡患者的饮食护理”案例:通过分析 “胃酸分泌的调节机制”,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胃溃疡患者需避免辛辣食物”“餐前服用抗酸药的原理”。这种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又能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但需注意案例的难度要适配中职学生水平,避免选用过于复杂的疑难病例。
小组合作学习也值得推广。在“呼吸生理”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设计“肺活量测量实验方案”,讨论“如何减少测量误差”“不同体型者的肺活量差异原因”。学生在争论中深化了对“肺通气原理”的理解,同时锻炼了沟通协作能力 —— 这正是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三、学生参与:从 “被动接受” 到 “主动探究”
中职课堂常出现 “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困”的现象,根源在于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并非不愿参与,而是害怕 “答错”“跟不上”。因此,教学中需建立“安全的学习氛围”,允许犯错、鼓励提问。
在“体温调节”章节,我设计了“情景提问链”:“冬天为什么会打寒颤?”“发烧时为什么会先冷后热?”“新生儿体温易波动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贴近生活,学生有话可说。即使答案不完整,也通过引导补充:“打寒颤是骨骼肌战栗产热,这属于神经调节 —— 大家想想,体温调节中枢在哪里?”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参与度。课前通过学习通发布“预习微课”(如“血液凝固的三个步骤”动画),让学生带着“哪些因素会加速凝血”的问题进课堂;课中用“弹幕互动”收集学生的即时疑问,用“在线答题器”进行知识点测验,实时反馈正确率,针对性讲解易错点;课后布置“临床案例分析”(如“为何外伤后要压迫止血”),让学生在讨论区交流思路。这种“线上 + 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能满足不同学习节奏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四、实践教学:弥补 “理论与操作” 的断层
生理学是实验性科学,实践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培养技能的关键。但中职学校常因实验设备不足、课时紧张,将实验课简化为“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甚至取消部分实验(如“家兔动脉血压调节”)。学生仅通过课本插图理解“神经对血压的影响”,难以建立直观认知。
改进实践教学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开发“低成本实验项目”,如用血压计测量同学的安静与运动后血压,分析“运动时血压升高的原因”;用手电筒观察瞳孔对光反射,理解 “神经调节的快速性”。二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通过“生理学虚拟实验室”软件,让学生模拟“离体蛙心灌流”“尿生成影响因素”等实验,既能弥补设备不足,又能反复操作,强化记忆。三是结合临床见习,组织学生到医院观察“心电监护仪上的心率变化”“呼吸机如何调节呼吸频率”,让学生看到“书本上的知识在真实患者身上的体现”。
实验教学的重点不应是“得出标准答案”,而是培养科学思维。例如在“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中,允许学生自主设计“温度、pH 值”的梯度,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效果。当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符时(如低温组反应速率未降至最低),引导学生分析“是否因保温时间不足”“试剂浓度是否合适”,这种“发现问题 - 分析原因 - 解决问题” 的过程,比单纯获得实验数据更有价值。
五、评价体系:构建 “多元立体” 的考核模式
传统的“期末一张卷”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会忽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中职生理学的评价应突出“过程性”和“实用性”,可采用“三七开”模式:30% 为期末理论考试(侧重应用题型,如案例分析、操作原理),70% 为过程性评价,包括:
课堂参与:提问回答、小组讨论表现;
实践操作:实验方案设计、虚拟实验完成度、基础操作规范(如血压测量);
作业成果:临床案例分析报告、生理学知识手抄报(面向患者的健康宣教内容);
同伴互评:小组合作中的贡献度。
在评价反馈上,需避免“只给分数不点评”。对于学生的案例分析作业,应指出“哪些生理学原理应用正确”“哪些地方忽略了临床实际”;对于实验操作,要具体说明“哪个步骤不符合规范”“如何改进能更准确”。这种针对性的反馈,能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实现“以评促学”。
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生理学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能用生理学知识解决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技能型人才。这要求教师既要深耕专业知识,又要深入了解中职学生的特点和职业需求,在教学内容上“删繁就简、突出实用”,在教学方法上“生动直观、互动参与”,在实践教学中“虚实结合、注重思维”,在评价体系上“多元立体、关注过程”。唯有不断反思教学中的不足,持续优化教学策略,才能让生理学真正成为连接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