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备控制技术教学反思

时间:2025-08-27

  

  许超 机电专业     正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操作和创新能力,机械设备控制技术教学应该把技能培养放在首位,了解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和知识要求,研究教学方法,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应用专门人才,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技能操作和创新能力。为了适应这一目标,在机械设备控制技术教学中,我们应把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放在首位。

  《机械设备控制技术》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维修电工》、《机械设备维修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长期教学改革实践编写的。本书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编写模式,通过教师引领学生完成本书所设计的工作任务,使学生逐渐掌握维修电工和机械设备维修工的基本职业技能。

  通过技能大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教学活动中,对机械设备控制技术课程进行反思,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

  1.具有读电路图、认识电路图、画电路图的能力。一些学生在一些实际工作岗位上从事设备的安装、维修、调试、保养等工作,虽然一开始可能有师傅指导,但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将会使他们能够尽快掌握技能、适应岗位、独立工作。这要求学生能够看懂电气元件的符号、参数、连接方式等。能区别不同元件的功能和作用,读懂电气原理图,理解电路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能根据现场控制要求画出电路图,在自动化场合中,能利用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生产任务,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编程和接线方法,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能进行PLC不同型号的选择。

  2.能够正确使用各种电工电子仪表。在机电专业中,主要有万用表、兆欧表等。这些仪表是重要工具,没有这些工具,很多工作无法进行。要求学生必须熟悉使用仪器测试电路的正常与否,能够正确使用这些仪器,并能正确读数。

  二、专业技能对专业课程的知识要求

  1.职业教育重视应用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但并不是基础理论知识就不重要。我们应该研究学生特点和技能要求、有的放矢、职业教育决定了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应使学生有发展后劲,易于接受新技术,操作能力强,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要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的培养,以应用为目的。

      2. 知识为技能服务,技能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我们就教授什么样的知识。专业课教师应该熟悉知道哪些知识对专业课和技能有用,这些可以作为重点来教授。在生产生活中,常用的电气元件有断路器、交流接触器、熔断器、热继电器、按钮、行程开关、可编程控制器、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步进电动机、触摸屏等。这些元件的功能、接线、编程、参数设置、应用实例,相关的教材一定要配套完整,及时的更新知识结构,采用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为学生服务。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1.尽管中职学生的年龄比小学、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要大,思想也更成熟,但在进行教学时仍然要注重体现他们的主体性地位,毕竟他们也同样是学习者。中职学校该专业的教师在这方面不够注重,理论课上只是一味的讲解,实践课上对相关问题的讲解也没有注意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其中。实践教学不能漫无目的的讲解,一定要结合当前市场发展对人才提出的需求。那么,这样一来,教师就对自己实践教学关键性内容把握非常准确,进而可以培养出更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性人才。当然,教师在落实实践教学的目标时,不仅要结合目前市场发展的人才需求特点,还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2.以人为本,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师服务的对象,也是主体。更是社会发展中离不开的重要力量。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验实训,都应该把学生作为培养的中心,让学生真正听得懂,做得出,这样也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和成就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

  四、重视教学目标的指导作用

  1.教学目标是整节课的主线,课堂活动始终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的。但是,以往教师只是针对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而未将市场需求这一因素考虑其中,导致课堂实践教学和市场人才需求的目标发生脱离,进而对实践教学起不到更准确的指导作用。这样即使能培养一定的专业人才,但是其能力一定难以符合市场需求。

  2.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在电气控制技术中,首先是掌握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控制,包括点动控制、长动控制、正反转控制、顺序控制、降压启动控制、制动控制等,熟悉电气元件接触器、继电器、熔断器等元件的使用,看懂电路图,并能根据电气接线图完成电气配盘、安装接线和功能调试、检查;然后掌握PLC控制,利用PLC电气元件完成电动机的各种功能控制,会PLC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最后,根据功能要求,设计电路图,完成电路接线和功能调试。逐步递进,层次化教学,让学生一步一步的进入到机电控制核心环节。

  五、提高辅助教学条件

  1.学校的办学条件是决定人才培养层次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学校管理层一定要重视学校办学条件的提升。事实上,学校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层次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推进作用。如果学校办学条件好,人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其专业水平会更高。如果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水平很高,那么自然会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继而会帮助学校提高办学条件。

  2.机电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要求都很高,对于硬件,在机电车间可以利用现有的设备数控车床、加工中心、数控铣床、普通车床、电气安装与维修试验台、通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高级维修电工试验台、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试验台等等。这些设备有利的促进了机电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甚至在省、市技能大赛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机电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六、项目教学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制作

  1.以工业生产实际项目为基础,进行提炼,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参与进来,在自动化控制应用中,可编程控制器是常用的工业控制器,以该电气装置为基础进行自动化设计,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如利用PLC实现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的应用;利用PLC实现步进电机的定位控制和速度控制;利用PLC实现气动元件的各种控制(物料分拣或搬运);利用PLC实现顺序控制,在生产线中代替人类的重复性劳动。

  2.采用小组工作,分工明确。俗话说团结力量大,只有团队工作,才能创造奇迹,完成很多重要的工作。比如制造一个自动化的物料搬运机,需要会机械制图、数控加工、钳工、PLC编程与控制、电路安装与接线、电气检查、气动安装与调试、计算机软件操作等。采用小组化作用,分工更专业,更明确。效率也更高,而且在工作过程中,锻炼了团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设备控制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尤其是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LC)在工业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和普遍,作为中职生必须掌握PLC的应用技术,才能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天地。是中国朝着工业化、现代化、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必须依靠的重要技能,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普通社会人,只要从事机电专业的工作,就要不断的学习新技术和新技能,才能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不会在竞争残酷的社会中淘汰掉,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