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县职业中专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正阳县职业中专

 

 

 

 

 

 

运动训练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1

二、入学要求………………………………………………………………………1

三、修业年限………………………………………………………………………1

四、职业面向………………………………………………………………………1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1  

(一)培养目标 ……………………………………………………………………1

(二)培养规格 ……………………………………………………………………1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3 

(一)公共基础课程……………………………………………………………… 3

(二)专业(技能)课程 …………………………………………………………7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29

八、实施保障  …………………………………………………………………… 32

(一)师资队伍…………………………………………………………………… 32

(二)教学设施 ……………………………………………………………………32

(三)教学资源 ……………………………………………………………………32

(四)教学方法 ……………………………………………………………………33

(五)学习评价 ……………………………………………………………………33

(六)质量管理 ……………………………………………………………………33

九、毕业要求……………………… ………………………………………………34

十、附       ……………………………………………………………………34

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 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体育运动训练

专业代码:112300

二、 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学制

三、 修业年限

3年

四、 职业面向

职业面向:原则上形成并具备高中教师资格证、体育管理师、体育保健师、体育教育指导师、人体康复师、体育经纪人等的职业技能素质。

服务面向:企事业部门、群众活动团体从事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体育健身行业和跆拳道馆,从事俱乐部大众健身指导、社区指导员和跆拳道馆教练以及中小学体育教师等方面的岗位技能工作和管理工作。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现代教育理念和运动训练素养,具备竞技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项技能,能在体校和学校代表队、体育俱乐部等部门从事训练、教学、竞赛、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 培养规格

(一)知识结构

1、具有扎实的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教育学、体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3、具有扎实的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跆拳道等专业理论知识

4、掌握体育管理及体育科研方面的相关知识

5、具有本专业先进的和面向21世纪所需要的科学知识

(二)能力结构

1、基本能力

(1)具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间题的能力

(2)具备较强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3)具备利用计算机常用软件进行文字和信息处理的能力

(4)具有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和继续学习及自主创业的能力

5具有自,白、自律,自强的优品格和人际交及企业管理能力

2、专业能力

(1)具备依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管理数提而教学的能力

(2)具备木专业教育教学、体育管理和会体直指时、训练及运动竞赛,体育科研等专业能力

(3)职业技能达到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相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或通过相关工种职业技能鉴定。

3、综合能力

(1)具有从事本专业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方法能力、社会行为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具备获取新知识、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和适应知识经济、技术进步及岗位要求变更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4)具备将自身技能与群体技能融合以及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自主创业的能力

(5)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安心教育,严格认真,求实守纪的敬业精神

(三)素质结构

1、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以及职业道德

2、具备大学层次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

3、具备创新、实践、创业的体育素质

4、只备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坚强力

5、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体能和适应本岗位工作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6、具有良好的气质和形象,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

、课程设置及要求

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英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等,具体要求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规定执行。公共必修课程课时数不低于总课时数的30%。

专业技能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门化方向课程,各专门化方向课程课时数应大体相当,教学中学生至少要选择一个专门化方向的课程学习。

专业技能课程和实习实训环节课时数不少于总课时数的50% ,实习实训环节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

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学校专业特色、用人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自行设置, 课时数不超过总课时数的5%。

(一)公共基础课程

1)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旨在对学生进行职 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2)心理健康

主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职业道德与法律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4)经济政治与社会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5)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过程中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 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6)语文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7)数学

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必学与限定选学内容:集合与逻辑用语、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数列与数列极限、向量、复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与组合、概率 与统计初步。选学内容:极限与导数、导数的应用、积分及其应用、统计。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基本计算工具使用、空 间想象、数形结合、思维和简单实际应用能力,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8)英语

英语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 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 习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9)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树立“健康 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10)艺术

通过对音乐、美术基础知识、技能的进一步学习和艺术活动的组织参与,达到提高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健康 成长的作用。

(11)计算机应用基础

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 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使学生掌握计 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理、 加工能力,网上交互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时数

1

职业生涯规划

30

2

心理健康

30

3

职业道德与法律

28

4

经济政治与社会

28

5

哲学与人生

30

6

语文

180

7

数学

180

8

英语

180

9

体育与健康

144

10

艺术

72

11

信息技术

72

合计

972

 

(二) 专业(技能)课程(必修)

1.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68学时)

学生通过对人体形态、结构、功能的学习,了解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从而掌握科学运动训练的方法,找到提高自身运动训练效率的最佳途径。掌握人体形态、结构和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以及体育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

2. 运动心理学基础(51学时)

从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入手施教,使学生了解运动心理的变化过程及在体育训练、竞赛中的作用,从而初步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提高竞技应变能力。同时,本科目也是运动员由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程。

3. 社会体育学基础(51学时)

了解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及社会进步对体育的要求,进一步了解社会不同群体、不同区域、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对体育的不同需求。了解社会体育的活动方式、组织方法和场地、器材、设施的要求及体育与娱乐活动结合的特点。了解作为大文化一部分的社会体育的社会功能、动作规律和作为一名社会体育工作者必需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

4. 运动训练学基础(51学时)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是在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并归纳而上升为理论的学科,它吸收和反映了国内外运动训练基本理论及相关学科的新的研究成果。本学科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归纳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学生通过学习,应了解运动训练的过程、规律、并能将其运用到训练实践中。

5. 专项训练(1710学时)

专项训练包括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摔跤、柔道、击剑、举重等项目,学生应选修其中一项。本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以实践课为主。通过理论学习和训练实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体育事业拼搏、奉献的精神;并使学生获得在本专项上继续发展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及掌握本专项的基本理论知识。经过三年学习,学生应达到要求等级以上的运动员水平(各项目的具体等级要求另定)。

五、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0]2号)精神,中等职业学校3年制运动训练专业总的教学时间为106 ~ 111周,总学时约为3 000 ~ 3 300,由于运动训练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故总教学时数约为3 700学时,周学时数为34 ~ 39学时。学校还可以灵活安排3 ~ 6周的教学或活动时间。复习考试时间为12周,寒暑假24 ~ 26周。教学实习及毕业或综合实习每周可安排25学时。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课时比例约为4∶6,其中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比例应大于50%。毕业或综合实习安排7周。具体教学活动时间与课时安排范围见表1和表2。可参照执行。

1  教学活动时间分配(供参考)

学年

课堂教学

实 习

复习考试

入学、毕业教学

机 动

假 期

全年周数

教学
实习

综合
实习

34

1


4

1

2

10

52

34

2


4


2

10

52

27


7

4

1

2

4

45

总计

95

3

7

12

2

6

24

149

2  课程设置与学时安排基本框架

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开设形式

学时

学时数及占总课时数比例

1

德育

必修

146

1453

39%

2

语文

必修

180

3

数学

必修

180

4

英语

必修

180

5

计算机应用基础

必修

72

6

综合文科

必修

136

7

综合理科

必修

136

专业

必修

课程

8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

必修

68

2079

56%

9

运动心理学基础

必修

51

10

社会体育学基础

必修

51

11

运动训练学基础

必修

51

12

专项训练

必修

1710

13

体育产业与经营

选修

32

14

体育管理学

选修

32

15

社会体育指导员

选修

32

16

艺术

选修

32

17

创新创业指导

选修

20


18

专业实践

必修

175

175

5%

    

3707


注:本专业的特点是以运动训练为中心,特别强调专项技能水平在反复练习基础上的提高,因此在时间安排上“专项训练”时数所占比例为46%。为了保证学生具备最基本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理论素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适当降低了选修课程比例。

课程教学时间安排

3  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供参考)

课程
类别

年级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总学时

周数

17

17

17

17

17

10


哲学基础知识



2

1



48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

2

2





64

法律基础知识




1

1


32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1

2

32

语文

3

3

3

3

3

3

285

数学

3

3

3

3

3

3

285

英语

3

3

3

3

3

3

285

计算机应用基础

2

2

2

2

2


150

综合文科

2

2

2

2



136

综合理科

2

2

2

2



136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

2

2





68

运动心理学基础


1

2




51

社会体育学基础




1

2


51

运动训练学基础




2

1


51

专项训练

18

18

18

18

18

18

1710

体育产业与经营






3

32

体育管理学





2


32

社会体育指导员





2


32

艺术




1

1


32

创新创业指导






2

20

专业实践






7周

175

周课时

37

38

37

38~39

34~39

29~34


三年总学时

3559~3707

注:1. 专项训练可在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摔跤、柔道、击剑、举重等项目中安排一项。

2. 主干课程为必修课,学校应在三年中安排。

3. 选修课可根据学校情况进行调整,应选两门以上。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教学基本要求(68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运动中人体主要器官系统的基本结构;初步掌握其生理特点及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掌握运动医务监督方法、运动伤病的防治及按摩手法在运动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应用到运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增强运动训练效果,达到学习专业基础理论、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运动中人体主要器官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知识。初步掌握运动中人体主要器官系统的功能特点和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掌握医务监督方法和运动伤病防治的有关知识。

(二) 能力培养目标

能用简单的医学检查方法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医务监督。初步掌握按摩手法、常用穴位、止血法和绷带包扎法。掌握按摩手法在运动中的应用和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方法。

(三) 思想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树立爱岗敬业、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崇高理想。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 概念和基础知识

了解《运动人体科学概论》的概念、意义、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初步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细胞的组成;了解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了解新陈代谢、应激性和兴奋性以及适应性;初步掌握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二) 运动与人体的调节体系

1. 了解神经系统的作用及组成;初步掌握少年神经系统的特点及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2. 了解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和建立条件反射的条件。

3. 掌握运动技能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和促进运动技能形成及发展的因素。

实践内容:反应时的测定

(三) 运动与人体的执行体系

1. 了解骨的主要构造和功能、人体运动主要骨骼的位置和名称;初步掌握少年骨的特点及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了解关节的主要构造和辅助构造、人体运动主要关节的位置和名称;初步掌握关节的运动及影响因素;掌握少年关节的特点及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了解肌肉的大体构造和辅助结构、肌肉的物理和生理特性和多关节肌的工作特点;初步掌握主要运动肌群的名称、位置、主要功能和训练方法;掌握少年肌肉的特点及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了解体育运动对骨、关节、肌肉的影响。

2. 了解决定力量大小的生理学基础;初步掌握少年力量素质发育特点。了解决定速度快慢的生理学基础;初步掌握少年速度素质发育特点。了解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初步掌握少年耐力素质发育特点。了解灵敏素质的影响因素;初步掌握少年灵敏素质发育特点。了解柔韧素质的影响因素;初步掌握少年柔韧素质发育特点。了解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和达到最高水平的年龄。

3. 了解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影响因素;掌握调整赛前状态的方法。了解准备活动的作用;掌握如何做好准备活动。了解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初步掌握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的定义、特点。初步掌握判断疲劳的方法。了解恢复过程的阶段性;掌握消除疲劳的方法。

实践内容:了解主要骨、关节、肌肉的名称;观察主要骨、关节、肌肉的形状、位置;肌力的测定。

(四) 运动与人体的保障体系

1. 了解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的生理特性、血管的机能以及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掌握少年心血管系统的特点及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2. 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了解肺活量、无效腔、摄氧量、氧债的概念和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掌握少年呼吸系统的特点及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运动时合理的呼吸方法。

3. 了解消化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营养素的种类、营养的重要意义、少年的膳食要求、体育运动对消化机能的影响;掌握运动员对营养和膳食的要求、比赛期的营养和运动与饮水。

实践内容:脉搏、血压、肺活量的测定。

(五) 生长发育与女子体育卫生

1. 了解生长发育、青春发育期、第二性征以及女子解剖生理特点。

2. 掌握少年一般体育卫生要求、女子一般体育卫生要求和月经期体育卫生要求。

(六) 运动医务监督

1. 掌握体育活动的禁忌症和自我监督的内容与方法。

2. 掌握使用脉搏进行医务监督的方法;初步掌握比赛期间的医务监督。

3. 了解兴奋剂的概念和危害以及含兴奋剂成分的常用药物。掌握抵制兴奋剂的方法。

4. 了解烟酒对人体的危害。

实践内容:填写并分析自我监督表

(七) 运动按摩

1. 了解按摩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2. 初步掌握按摩手法。

3. 初步掌握按摩常用穴位。

4. 掌握按摩在运动中的应用。

实践内容:按摩手法、按摩常用穴位、按摩在运动中的应用

(八) 运动伤病的防治

1. 了解过度紧张、晕厥、运动性贫血、运动中腹痛、肌肉痉挛、中暑、冻伤的病因和征象;初步掌握上述运动性疾病的处理和预防方法。

2. 初步掌握运动损伤的原因和预防原则

3. 了解出血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止血法、绷带包扎法;了解骨折的临时固定、脱臼急救和溺水急救。

4. 了解冷疗法、热疗法的适用范围;掌握闭和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方法及伤后锻炼应注意的问题。

实践内容:止血法、绷带包扎法和脱臼的临时固定。

四、学时分配建议

序号

教学内容

讲授

实践

考核

机动

学时数

(一)

概念和基础知识

1




1

(二)

运动与人体的调节体系

4

1



5

(三)

运动与人体的执行体系

19

4



23

(四)

运动与人体的保障体系

10

1



11

(五)

生长发育与女子体育卫生

1




1

(六)

运动医务监督

2

1



3

(七)

运动按摩

2

4



6

(八)

运动伤病的防治

6

1



7

考  核



4


4

机  动




7

7

总  计

45

12

4

7

68

 

五、说    

(一) 考核

1. 内容和比例

理论:60%;实践操作:20%;平时:20%。

2.考核方法

理论:期中和期末闭卷考试(或部分口试)。

实践操作。

平时:作业、提问等。

(二) 教学建议

1. 突出应用学科的特点,密切联系体育运动实践,选择适当教法,坚持启发式教学,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 注意选择直观性教学手段(演示、挂图、投影、录像、光盘等),扩大视野,提高兴趣;同时,加强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运动心理学基础教学基本要求(51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心理活动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初步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有助于运动训练的心理学知识,提高运动心理素质,培养运用运动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解决运动训练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心理活动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掌握与运动训练相关的运动心理学基础知识。

(二) 能力培养目标

使学生初步具备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

培养运动员拼搏进取、为国争光的精神,培养运动员良好的体育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 心理学的对象与心理的实质

1. 了解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如认知过程、情感、意志、个性等。掌握运动心理学的定义。

2. 掌握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和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等性质。

(二) 个性与自我修养

1. 掌握气质的定义;了解气质受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所制约。掌握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类型的主要特点及气质的自我修养与要求,并能有目的地完善自我。

2. 了解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和影响良好性格形成的因素。掌握性格的自我修养与要求并能有目的地发展自我。

(三) 少年期年龄特征

1. 了解年龄特征。初步掌握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掌握少年期自我意识、思维、情感方面的心理年龄特征与少年运动员成长的关系。

2. 掌握良好的认知状态、良好的意志品质、深刻丰富的情感状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的年龄特征。

(四) 少年运动员身体训练的心理

1. 了解身体训练的心理学意义和运动员身体训练前的心理准备。

2. 了解速度素质的分析。初步掌握影响少年运动员速度素质训练相关的心理因素。掌握发展与速度素质训练相关的心理需要。

3. 了解力量素质的分析。初步掌握影响少年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的心理因素。掌握发展与力量素质训练相关的心理需要。

4. 了解耐力素质的分析。初步掌握影响少年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的心理因素。掌握发展与耐力素质训练相关的心理需要。

5. 了解灵敏素质的分析。初步掌握影响少年运动员灵敏素质训练的心理因素。掌握发展与灵敏素质训练相关的心理需要。

(五) 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心理分析

1. 初步掌握动作阶段的心理特征。掌握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的心理特征。掌握动作协调、完善阶段的心理特征。

2. 掌握认知因素的影响、心理定向的影响、情感和意志因素的影响及个性因素的影响。

3. 初步掌握“高原现象”的定义。掌握“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和“高原现象”突破的方法。

4. 了解想象的定义。初步掌握想象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具体作用。

(六) 运动战术的心理训练

1. 掌握战术意识的定义、内容。掌握培养少年运动员战术意识的意义及方法。

2. 掌握战术心理手段的运用。掌握战术心理变化的对策。

(七) 比赛状态心理分析

1. 初步掌握运动员赛前常见的心理表现及调节。掌握运动员赛中常见的心理表现及调节。掌握运动员赛后常见的心理表现及调节。

2. 了解心理适应调节法、心理诱导法和颜色调节法。初步掌握音乐调节法、暗示调节法。掌握表象调节法、表情调节法、活动调节法、呼吸调节法、注意调节法、鼓励调节法和排尿调节法。

(八) 体育运动中人际关系的优化

1. 初步掌握人际关系的定义。了解人际关系的优化与运动员训练、比赛的关系。

2. 掌握调节认知结构的方法、克服人际偏见的方法和增强运动群体的心理相容性的方法。掌握与队员、教练员交往的技能。掌握情绪的自我调控。

3. 掌握正确对待被队友嫉妒、背后议论及不公平的心理策略。

四、学时分配建议

序号

教学内容

讲授

讨论

考试

机动

学时数

(一)

心理学的对象与心理实质

3




3

(二)

个性与自我修养

4

1



5

 续表

序号

教学内容

讲授

讨论

考试

机动

学时数

(三)

少年期年龄特征

5




5

(四)

少年运动员身体训练的心理

6

1



7

(五)

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心理分析

6




6

(六)

运动战术的心理训练

4




4

(七)

比赛状态心理分析

5

1



6

(八)

体育运动中人际关系的优化

5

1



6

考 试



4


4

机 动




5

5

总 计

38

4

4

5

51

五、说    

() 考核

1. 考核内容和比例

理论:60%;平时:20%;讨论:20%

2. 考核方法

理论:期中闭卷考试;期末闭卷考试。

平时:作业。

讨论:根据课堂发言与自我小结。

() 教学建议

1. 教学中结合少年运动员的学习水平,既做到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又做到通俗易懂。

2. 讨论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社会体育学基础教学基本要求

(51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社会体育的分类、服务的基本要素,及社会不同群体对体育的不同需求,初步掌握社会体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从事社会体育实践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学目标

使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体育学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理论及指导社会不同群体科学开展体育活动的专业知识。

(二) 能力培养目标

使学生初步具备社会体育活动的管理、组织、指导等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开展社会体育的实践意义,培养从事社会体育活动指导工作的责任心。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 社会体育学基本知识

1. 了解社会体育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2. 了解社会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 社会体育的概述

1. 了解社会体育的基本性质,包括分类和特点。

2. 了解社会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包括从现代社会生活、现代社会经济和现代社会文化看社会体育的地位和作用。

3. 了解我国社会体育的目的与任务。

(三) 社会体育服务的基本要素

1. 了解社会体育的设施服务,包括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商业体育设施服务和单位体育设施服务。

2. 了解社会体育的指导服务,包括社会体育活动计划服务、方法服务和处方服务。

3. 了解社会体育的信息服务,包括社会体育活动信息的服务、知识的服务和信息交流的服务。

(四) 按人群分类的社会体育

1. 初步掌握青少年儿童体育,包括青少年儿童的社会特征、青少年儿童体育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及指导方法。

2. 初步掌握中老年人体育,包括中老年人的社会特征、中老年人体育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及指导方法。

3. 初步掌握妇女体育,包括妇女的社会特征、妇女体育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及指导方法。

4. 残障人体育,包括残障人的社会特征、残障人体育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及指导方法。

(五) 按目的分类的社会体育

1. 了解保健体育,包括健身、养生体育;医疗、康复体育;形体、健美体育。

2. 了解休闲体育,包括娱乐体育;社交体育;自然体育;极限体育。

3. 了解竞技体育,包括锦标体育;运动竞赛。

(六) 按组织分类的社会体育

1. 了解家庭体育,包括家庭体育的功能、内容和指导。

2. 了解企业体育,包括企业体育的功能、内容和指导。

3. 了解社区体育,包括社区体育的功能、内容和指导。

4. 了解俱乐部体育,包括俱乐部体育的功能、内容和指导。

四、学时分配建议

序号

教学内容

讲授

讨论

考试

机动

学时数

(一)

社会体育学基本知识

3

2



5

(二)

社会体育概述

4




4

(三)

社会体育服务的基本要素

8




8

(四)

按人群分类的社会体育

12

3



15

(五)

按目的分类的社会体育

6




6

(六)

按组织分类的社会体育

6




6

考  试



2


2

机  动




5

5

总  计

39

5

2

5

51

 

五、说    

(一) 考核内容和比例

理论:80%

平时:20%。

(二) 考核方法

理论:期末闭卷考试。

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实践操作。

运动训练学基础教学基本要求

(51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基本知识、优秀运动员特征及其对运动实践的重要意义;初步掌握运动训练的过程、基本规律和运动训练原则;掌握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技战术和心理训练的主要方法、手段和基本要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运动训练学基础的基本知识和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初步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和竞技训练的作用、意义。掌握运动训练的主要方法、手段和基本要点,少年女子运动员的训练特点,训练日记、训练总结的内容、方法及要求。

(二)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指导和总结运动训练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训练计划、训练意图的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拼搏进取、爱岗敬业、为国争光的精神和良好的体育道德;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1. 了解竞技体育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2. 了解运动训练的概念,初步掌握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3. 了解运动训练学的概念与基本内容,初步掌握运动训练学基础的意义。

(二) 优秀运动员特征

1. 了解优秀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状态。

2. 了解优秀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高水平的身体发展基础、高超的技战术能力及高智能发展水平等特征。

(三)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1. 初步掌握运动训练原则的基本概念。了解遵循训练原则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 初步掌握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系统训练、适宜负荷、适时恢复等原则的基本知识。

3. 掌握运用运动训练原则的基本要点和注意事项。

4. 掌握过度疲劳的基本概念,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四) 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

1. 初步掌握体能训练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意义。了解各类运动项目训练、比赛的少年年龄组别划分及各类运动项目达到世界水平的年龄范围和所需训练年限。

2. 初步掌握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的释义和在提高竞技水平中的作用。

3. 初步掌握各项运动素质平衡发展与优先发展、侧重发展的关系和意义。

4. 掌握少年时期各项运动素质训练的基本要点、负荷强度、训练方法和手段及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五) 少年运动员技术、战术训练

1. 初步掌握运动技术形成的基本规律和少年运动员技术训练的特点。

2. 了解影响运动技术形成的主要因素。掌握少年运动员技术训练的主要方法、手段和基本要求。

3. 了解竞技战术释义和影响战术能力的因素。初步掌握少年运动员战术能力训练的主要方法与基本要求。

(六) 少年运动员心理训练

1. 初步掌握少年运动员心理训练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 初步掌握一般心理训练法、赛前心理训练法、比赛心理训练法。

3.掌握少年运动员几种心理现象对训练、比赛的影响及克服方法。

(七) 少年女子运动员训练特点

1. 掌握少年女子运动员月经周期的训练特点和运动负荷安排的原则。

2. 掌握少年女子运动员月经周期运动训练和比赛的注意事项。

(八) 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日记

1. 了解运动员状态诊断的重要意义。   

2. 掌握运动员状态诊断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3. 了解训练日记的重要性,掌握写训练日记的内容、方法及要求。

4. 初步掌握训练日记内容归类和基本统计方法。

5. 了解运动员训练日记范例。

(九) 运动训练计划与训练总结

1. 了解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性,掌握运动训练计划的类型和基本内容。

2. 初步掌握基本期、比赛期、赛前训练计划及恢复期训练计划的主要内容与运动负荷安排的特点。

3. 掌握训练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4. 初步掌握训练总结的重要性,掌握其内容、方法及要求。

5. 了解训练总结范例。

四、学时分配建议

序号

教学内容

讲授

讲座

观摩训练

录像教学

机动

考核

总时数

(一)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2





2

(二)

优秀运动员特征

1

1




2

(三)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5





5

(四)

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

6

2

2



10

(五)

少年运动员技术、战术训练

5

2

2



9

(六)

少年运动员心理训练

3

2




5

(七)

少年女子运动员训练特点

2

1




3

(八)

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日记

3





3

(九)

运动训练计划与训练总结

4





4

考  核





3

3

机  动




5


5

总  计

31

8

4

5

3

51

五、说    

(一) 考核

1. 考核内容和比例

理论:60%;平时:40%。

2. 考核方法

理论:期终闭卷考试(60%)。

平时:课堂提问和书面作业(10%);观摩课体会(15%);专题训练总结(15%)。

(二) 讲座讨论课可请有经验的教练员讲课、研讨或请著名运动员结合其成长过程座谈研讨。

(三) 观摩课要有针对性选题和有效组织。

(四) 指导学生做好理论联系实际的专题总结。

专项训练教学基本要求

(1710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体育事业奉献、拼搏的精神;提高学生专项技术、战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水平,初步掌握专项训练理论知识和训练方法,使学生具备辅导专项运动训练的技能。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专项训练理论知识和训练方法;初步掌握专项竞赛组织和裁判方法,及竞赛场地、器材和设备的有关知识。

(二)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专项运动技能和从事专项运动训练实践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辅助指导专项运动训练的能力;初步具有从事专项运动竞赛的能力;达到国家三级裁判员水平。

(三) 思想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拥护共产党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和拼搏向上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理论教学

(一) 专项训练基础理论与训练方法

1. 掌握专项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分析的方法。

2. 掌握专项一般身体训练、专项身体训练的基本理论和主要训练方法。

3. 掌握专项技术训练的基本理论和主要训练方法。

4. 初步掌握专项战术的基本理论和主要训练方法。

5. 了解专项心理训练的基本知识。

(二) 专项竞赛组织和裁判方法

1. 了解专项竞赛组织方法。

2. 初步掌握专项竞赛主要规则和裁判方法。

(三) 专项竞赛场地、器材和设备

1. 初步掌握专项竞赛场地的规格和要求。

2. 初步掌握专项竞赛器材和设备的规格和要求。

实践教学:

(一) 身体训练

全面发展各项身体素质,不断提高专项身体素质和专项能力。

(二) 技战术训练

1. 加强专项基本技术训练,掌握和不断完善专项完整技术。

2. 初步掌握专项主要战术的运用,不断提高实战能力。

(三) 心理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不断提高专项心理和比赛的心理素质水平。

(四) 比赛

参加各级各类专项比赛,不断提高比赛能力,争取获得优良成绩。

四、学时分配建议


教学内容

学时数

学期教学时数分配

理论

教学

专项训练理论知识与训练方法

16

4

4

4

4



专项竞赛组织和裁判知识

4





4


专项竞赛场地、器材和设备

4






4

实践

教学

专项训练实践

1516

272

272

272

272

272

156

机  动

170

30

30

30

30

30

20

合  计

1710

306

306

306

306

306

180

注:第一至五学期每学期为17周,每周专项训练课为18学时。

五、说    

(一) 考核

1. 理论部分

占考核的10%,可以作业形式给予评分。

2. 实践部分

占考核的90%。其中技术评定30%,可以由教师组成技评小组给予评分;运动成绩和身体素质发展水平达标占60%,运动成绩达标可以根据由学校组织的专项比赛或参加一定级别专项比赛取得的成绩给予评分;身体素质发展水平达标,可以由学校组织身体素质测验所得成绩给予评分。

考核评分标准,可以根据各地学校具体情况,及各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制定。

(二) 专项训练课包括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摔跤、柔道、击剑、举重等运动项目,学生只主修其中一项。为了有针对性地完成各运动项目的专项训练课,应根据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结合各运动项目特点和要求,制定各运动项目专项训练课的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三) 专项训练课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以实践为主。实践部分的实施应根据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各运动项目特点和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各运动项目的训练计划。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公共基础课程安排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时数

1

职业生涯规划

30

2

心理健康

30

3

职业道德与法律

28

4

经济政治与社会

28

5

哲学与人生

30

6

语文

180

7

数学

180

8

英语

180

9

体育与健康

144

10

艺术

72

11

信息技术

72

合计

972

 

 

 

教学活动时间分配(供参考)

学年

课堂教学

实 习

复习考试

入学、毕业教学

机 动

假 期

全年周数

教学
实习

综合
实习

34

1


4

1

2

10

52

34

2


4


2

10

52

27


7

4

1

2

4

45

总计

95

3

7

12

2

6

24

149

2  课程设置与学时安排基本框架

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开设形式

学时

学时数及占总课时数比例

1

德育

必修

146

1453

39%

2

语文

必修

180

3

数学

必修

180

4

英语

必修

180

5

计算机应用基础

必修

72

6

综合文科

必修

136

7

综合理科

必修

136

专业

必修

课程

8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

必修

68

2079

56%

9

运动心理学基础

必修

51

10

社会体育学基础

必修

51

11

运动训练学基础

必修

51

12

专项训练

必修

1710

13

体育产业与经营

选修

32

14

体育管理学

选修

32

15

社会体育指导员

选修

32

16

艺术

选修

32

17

创新创业指导

选修

20


18

专业实践

必修

175

175

5%

    

3707


注:本专业的特点是以运动训练为中心,特别强调专项技能水平在反复练习基础上的提高,因此在时间安排上“专项训练”时数所占比例为46%。为了保证学生具备最基本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理论素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适当降低了选修课程比例。

课程教学时间安排

3  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供参考)

课程
类别

年级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总学时

周数

17

17

17

17

17

10


哲学基础知识



2

1



48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

2

2





64

法律基础知识




1

1


32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1

2

32

语文

3

3

3

3

3

3

285

数学

3

3

3

3

3

3

285

英语

3

3

3

3

3

3

285

计算机应用基础

2

2

2

2

2


150

综合文科

2

2

2

2



136

综合理科

2

2

2

2



136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

2

2





68

运动心理学基础


1

2




51

社会体育学基础




1

2


51

运动训练学基础




2

1


51

专项训练

18

18

18

18

18

18

1710

体育产业与经营






3

32

体育管理学





2


32

社会体育指导员





2


32

艺术




1

1


32

创新创业指导






2

20

专业实践






7周

175

周课时

37

38

37

38~39

34~39

29~34


三年总学时

3559~3707

注:1. 专项训练可在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摔跤、柔道、击剑、举重等项目中安排一项。

2. 主干课程为必修课,学校应在三年中安排。

3. 选修课可根据学校情况进行调整,应选两门以上。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目前,本专业已拥有专兼(长期兼职)职教师10名,其中正高职称3名、副高职称3名、中级职称4名,各教师擅长方向涉及运动休闲、户外运动、体育赛事策划、各项运动等同本专业学科内容紧密相连的专业内容,且职称结构梯队布局合理,师资稳定,专业性较强。

(二)教学设施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表1 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基本要求 

序号

实训室名称

基本配置要求

工位数/场

地面积 

 

基本功能

1

体育保健与救护

实训室 

相关设备若干 

60m2

体质健康测量与运动损伤急救

2

体育服务与管理

实训室 

 

相关设备若干

50m2

 

运动休闲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

经营开发及教学指

 

 

(三)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建设,必须立足于我校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把教学资源建设与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系统建设以及建立教学工作长效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探索有机结合。把教学资源的建设重点由比较偏重单一媒体资源建设逐步转向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上来,要以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为重要“抓手”,认真实施网络教育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工程。

(四)教学方法

1)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项目训练、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积极引导学生提高职业能力

3)密切校企合作,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学习评价

过程与目标结合评价,结合课堂提问、现场操作、课后作业、模块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成绩

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注重考核学生旅游服务与管理知识的应用水平。

建议在教学中分任务模块评分,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模块考核

学期教学评价过程评价(80%)+期末评价(20%)

过程评价:课堂参与程度;课堂训练;各项目单项测试成绩;作业;课堂纪律与出勤

期末评价:期末笔试

(六)质量管理

建立科学可行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与制度;完善教学质量检查、监控的督导机制;实行教师业务、学生学籍的网络化管理

建立、健全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相适应的学生安全、考勤管理制度和实践成绩评估体系。

 

九、毕业要求

1.关于成绩:必修课程、毕业考试成绩60分,获得111学分;修课成绩合格,获得56学分及以上;毕业实习通过各科考试,获得50及以上学分总学分167学分

2.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参加体育大类(自学、函授)本科学历考试或专升本考试进一步提升学历。

3.本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学生知识结构要符合“一专一长”的培养要求,即一个专业,一个专长。要取得符合专业要求的毕业(或结业)证书,专长也必须要求取得社会权威机构的资质认证,获得职业资格证和技术等级证书。如:运动营养师、酒店管理师、体育经纪人、救生员、保健按摩师、国家三级以上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户外运动培训师、红十字协会救护员等证书。

 

十、附录

 

附录一:

 

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供参考)

课程
类别

年级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总学时

周数

17

17

17

17

17

10


哲学基础知识



2

1



48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

2

2





64

法律基础知识




1

1


32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1

2

32

语文

3

3

3

3

3

3

285

数学

3

3

3

3

3

3

285

英语

3

3

3

3

3

3

285

计算机应用基础

2

2

2

2

2


150

综合文科

2

2

2

2



136

综合理科

2

2

2

2



136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

2

2





68

运动心理学基础


1

2




51

社会体育学基础




1

2


51

运动训练学基础




2

1


51

专项训练

18

18

18

18

18

18

1710

体育产业与经营






3

32

体育管理学





2


32

社会体育指导员





2


32

艺术




1

1


32

创新创业指导






2

20

专业实践






7周

175

周课时

37

38

37

38~39

34~39

29~34


三年总学时

3559~3707